
“您母亲肺部感染,指脉氧88,情况比较危险需要住院,但现在呼吸科没有床位,她会被安排进眼科,你们能接受吗?”徐梁头脑里有点混沌,他艰难地捕捉着医生这句话里的关键词,危险、住院、没床,然后……眼科?“医生,呼吸科要等多久?”徐梁有点不死心,但对面的医生摇摇头。
“我们住!”徐梁做了决定。看着母亲的病床从急诊抢救室推出,有了去处,徐梁的一颗心却没有完全放下,“这,能行吗?”
能行吗?这是非常时期医院需要回答患者的问题。在疫情防控的新阶段,医院打破专科布局应收尽收、应治尽治,但因感染新冠导致病毒性肺炎,却住进了口腔科、眼科、肿瘤科、放疗科等看起来毫不“对口”的科室,能行吗?近日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走进江苏省人民医院(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,看医院如何来答这道非常时期的“必答题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床位!床位!
“心跳140!脉氧80!不要留观了,直接进抢救室!”
“你看,肺上这一小片都白了,感染比较严重。马上对接一下,还有哪个科室有床位!”
……
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,是新冠感染高峰中医院的最前线之一。12月中旬开始,患者几乎是向这里“压”过来的。
“急诊日接诊量从500多人次直接飙升到1600多人次,输液量从每天200多人次一下增加到800多人次,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数量倍增,达到平时的6-7倍。巨大的感染基数下,亚重症、重症的患者数量也相当可观。在此之前,我们早早就开始储备病床。”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朱宏表示。在保障危重症患者救治和急诊抢救手术的前提下,所有可以择期的手术都暂停了,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尽快出院,空病床数三张、五张地往上加,一度积累到了2500张——全院4/5的病床被空了出来。
感染高峰时,医院急诊量飙升
“最高峰的时候,医院急诊一天就收治了150个重症和危重症患者,这个数量级是医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。因为有了空病床的储备,患者在急诊留观与抢救室等待床位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。”朱宏表示,2500张左右的空床,让医院有了“应收尽收”的底气,也让医院扛住了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冲击。
应收尽收,却不是都收向呼吸科。需要住院的患者可能从急诊向医院任何一个科室分流,会住到哪个科室,对患者来说有点像“开盲盒”。患者感受到随机,甚至是“乱”,但对医院来说,思路却是明确的:急诊——呼吸、ICU、感染——全院各专科,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建立起的急诊新冠感染患者的“1+X+N”收治分流模式,一般科室分流新冠感染带有高危因素的亚重症及重症患者;统筹急诊医学中心、感染病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重症监护等科室力量,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——这也是患者向各个科室“随机分流”表象背后的那一条“纲”。
纲举目张,整个医院在迅速调转方向,转向“战时状态”。
每个科都可以是呼吸科
医院不止一种疾病,但每个科都可以是呼吸科,这是迎战新冠感染高峰的理想状态。但是,即便已经多方准备,初期压力仍然存在。
“我的电话5分钟到10分钟就会响一次,打电话的都是医生,都是来询问新冠病毒性肺炎救治相关的问题。”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治医师丁文秋日常承担了较多的科室会诊任务,在“应收尽收”初期,来自其他科室电话与会诊需求爆棚,即便是后半夜,值班医生电话仍然不断。“说实话,这不是单个值班医生、单个科室可以承担的工作量。”
“医院早就对全院医生进行了新冠诊疗培训,在感染高峰来临前也进行了紧急加强培训,基础的大家都可以掌握,但救治还有很多细节,CT片上的一点变化意味着什么?呼吸机的参数如何去调整?短时间内让所有医生,特别是拿惯手术刀的外科医生都精通是很难的。”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宋玮副主任医师表示。
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正在病房巡诊查房
要让患者悬着的心放下,要让其他科的医生看诊有底气,江苏省人民医院迅速建起了分区巡诊制,医务处牵头组织感染科、呼吸科、急诊医学科、各ICU主治及以上医师为全院127个病区建立起新冠感染患者专科巡诊网络,每位医师包干2-3个病区,点对点负责对接病区新冠感染诊疗培训、指导、会诊工作。
分散在各病区的病情相对较轻的感染患者每日由包干巡诊医师巡诊,给出专业诊疗指导意见。宋玮、丁文秋等都是巡诊医生,“查完呼吸科的病房,每天还会到包干区查房1-2次,一个病区至少花上半个小时。”丁文秋说。
虽然患者不住自己科室,但对包干区患者,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,他们也是“门儿清”:宋玮副主任医师的一位老患者本身有肺癌,这次住进了肿瘤科,她惦记着;丁文秋管着的一位患者才59岁,但病情进展特别快,“接下来会是一个难关”……
在巡诊制执行后,因为各个科室都有了负责人,丁文秋能明显感觉到转到科室的会诊需求变少了,从之前咨询电话不断到现在一天处理会诊十来个左右。“兄弟科室的医生很负责,有时候有的非紧急会诊实在没有办法及时到场,对方科室医生很坚定地在电话中说,今天晚上或是明天早上,多晚我都在病区等你,听着就非常感动,大家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!”丁文秋说。
ICU“包楼”,解决难题中的难题
老年ICU主任周苏明手机里有个危重症高级专家巡诊群,每天早上10点,群里会更新当天需要巡诊的重症患者的EXCEL表格,患者的姓名、所在病区、基本情况和诊疗重点都在表格中被简明地标注出来。手指在屏幕上快速翻页,找到自己的“包干区”,周苏明心中有数了,“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新增十来个重症患者,今天增量还好,但还有存量,任务还是很重。”
工作群每日更新重症巡诊患者名单
老年ICU就近管起了医院8号楼和10号楼,涵盖了二十个左右的病区,对老年ICU来说,“责任田”一下多了500多张床位。下午三点,给自家病区里一位危重患者做完气管插管抢救,周苏明顾不上戴着N95口罩还有点喘,迅速换下了ICU里蓝绿色的工作服,换上白大褂,直奔同一栋楼里的老年消化科病房。其他重症巡诊组的成员,则分头去了老年血液科、老年神经内科等其他“包干区”。
下午3点半,和徐梁母亲差不多时间到医院的孙美珍的家属,等来了前来巡诊的周苏明,病床上的孙美珍上了呼吸机,闭眼睡着看不到自家女儿的焦急。“周主任,你来了我就放心多了,她状态比刚进来好多了,今天拍了片子,医生看过了,还请您赶快看看”……
这是省人民医院危重症高级专家巡诊组的“包楼”模式。医院本部综合性、专科性的ICU共有十多个,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了5个片区,再加上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片区,一共有6个片区,由地理位置接近的ICU分片“包楼”。专家组由高、中、低年资的 ICU医生来组成,视患者病情分层指导,网格式包干到人,这样的巡诊模式织密了患者诊疗安全网络,有效提高了诊疗水平,保障了诊疗质量。
老年ICU周苏明主任正在病区巡诊
“非常时期,一些病情比较重的患者会住到普通病房;住进普通病房的患者,病情也有可能处在加重过程中,需要及时转入ICU。”周苏明表示,危重症患者高级专家巡诊队伍,就是要重点处理这部分患者,解决“难题中的难题”,给生命兜底。
“最难的一波已经过去了。急诊接诊人数在下降中,阳康的医护返岗,人手捉襟见肘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缓解。接下来随着普通型的进一步减少,我们的救治力量会更加集中到重症患者的救治上来。”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潘寅兵表示,医院相信,繁忙的冬季后会迎来灿烂的春天,一切都会越来越好。
(文中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)
策划 刘璞
实习生 徐睿哲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
拍摄 朱信智
剪辑 许倩倩
校对 李海慧